第一篇文章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遗传标记新方法,分析自我更新,多能性成人神经干细胞特征,这将有助于更深入了解成人神经干细胞。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宋红军教授和明国丽教授,宋红军教授近年来也回国支持国内科学研究,今年清华大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成立,他与美国Stowers研究所的解亭教授就共同为这一中心牵头组建了一支杰出青年科学家核心团队。
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瘤细胞在成年哺乳动物大脑中的不同区域发育形成,目前围绕这一方面有一个基础问题未得到解决,这就是细胞发育是来源于不同系的祖细胞,还是来源于自我更新,具有多能性的神经干细胞。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展了一个遗传标记新方法,可以帮助追踪成体小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中的单个静态的,能表达巢蛋白的放射状胶质细胞样细胞(radial glia-like,RGL)前体。这种克隆分析方法能识别出RGL活化多个模式,包括对称的,和不对称的自我更新。
研究人员发现体内长时程谱系追踪能揭示包括RGL(s),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内的克隆比例,分析来自自我更新和多谱系分化的个体RGLs的情况。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RGLs是自我更新,多能性神经干细胞,这一研究也为了解成人神经干细胞提供了重要资料。
另外一篇文章中,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张明杰教授,与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一道,解析了一种重要的骨架蛋白:INAD的作用机理。INAD在果蝇光感受接受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一种调控光感信号的骨架蛋白。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生化实验和结构生物学的研究分析,发现INAD骨架蛋白中的一种PDZ构象:PDZ5的氧化还原作用是由其与另外一个INAD构象位点:PDZ4相互作用调控的。这些研究成果说明,骨架蛋白是通过二硫键氧化还原作用来调控信号传导的。
除此之外,来自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牛津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sidual Embryonic Cells as Precursors of a Barrett's-like Metaplasia”的文章。
巴氏食道症(Barrett's esophagus)是指食道下段黏膜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这一疾病1950年由Norman Barrett首次提出,1957年确认,已渐为人们所关注。巴氏食道症症状主要是胃食管反流及并发症所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为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及反胃,常常发展成食管癌。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p63缺陷型胚胎能快速发育成具有与巴氏转化(metaplasia)相似基因表达谱的肠状转化,这说明巴氏食道症常常可以由剩余的胚胎干细胞发展而来,这揭示了这一可能发展成癌症的疾病的新机制,为治疗和预防相关的疾病提供了新的观点。
来源:生物通